白首丹心 老而愈坚

发布时间:2025-10-21 09:00:17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鼎元电子有限公司

●王晓燕 潘光中 文/图

“孩子们,你们知道吗?咱们脚下这片绿洲,是老一辈手刨肩扛,在荒滩里开垦出来的!”在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社区活动室的“假日七彩课堂”上,老军垦孙慎正对着围坐的25名孩子,动情讲述屯垦故事。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党员,以亲身经历为教材,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红色的种子。

这样温情的场景,在当地社区、校园和红色教育基地随处可见。近日,随着十三师新星市荣获“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”称号,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“五老”——老党员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模范,逐渐走进公众视野。他们用满头银发编织成一张“红色守护网”,让兵团精神代代相传。

“假日七彩课堂”是“五老”服务青少年的重要平台。目前,十三师已有20多个社区同步开设该课堂,每周服务青少年超过300人次。师市妇联打造的“木兰家风传承”品牌,进一步将关爱延伸至家庭:100余名“五老”与爱心妈妈、教师共同组建家庭教育团,以“每月一主题”的形式开展“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进社区”等活动。截至目前,活动已辐射近万人次,并带动更多老同志加入“护苗”行列。

89岁的谢玉兰就是其中一员。1952年从山东参军进疆的她,至今仍活跃在火箭农场场史馆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青少年讲解兵团发展历史,让兵团精神变得可感可触。同样坚守的还有88岁的老军垦马福元,在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,他常常指着地窝子告诉孩子们:“这就是我们当年的‘家’,地下挖了一米多深,冬天结冰、夏天像蒸笼,可我们就是在这里种出了第一亩小麦!”

为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,十三师新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师市关工委”)整合了80多处红色资源,串联起十三师新星市博物馆、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等场所,精心打造三条“寻访军垦足迹”研学路线。今年9月,师市关工委还联合哈密市伊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“铭记‘九一八’·传承中华魂”兵地联合研学活动,近30名“五老”与中小学生一同走进红色基地,观看了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。伊州区学生刘梓宸感慨道:“爷爷奶奶在戈壁滩上开荒,就是热爱祖国最好的样子。”

十三师新星市“灿烂红星”宣讲团是红色传承的中坚力量。35名成员平均年龄74岁,涵盖抗美援朝老战士、退休教师、基层老干部等。他们带着老照片、旧农具,搭建起“流动军垦博物馆”,让历史真正“活”起来。截至目前,师市关工委围绕“读懂党的历史”“讲好兵团故事”等主题,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00余场,吸引1万余名青少年参与;结合“青少年党史学习月”“中华魂”读书活动等开展红色教育超过300场。

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,“五老”还通过精准帮扶护航青少年成长。师市关工委和各成员单位联动50多家爱心企业,累计筹集帮扶资金1130余万元,惠及2900余名青少年,帮助340余名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。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,依托“社区儿童之家+心理健康咨询室”提供心理疏导;“献暖暖爱心 助力微心愿”等活动已惠及330多户家庭。

十三师新星市坚持“党建带关建”,形成“党委统一领导、关工委主动作为、部门积极配合”的工作机制,制定规则、细化分工,建成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组织体系。通过“组织发动、典型带动、‘五老’推动、表彰促动”,已有300余名老同志加入“五老”队伍。他们活跃在课堂、社区、田间地头,生动诠释着“夕阳无限好,晚晖育新人”的奉献精神。

如今,在十三师新星市,“五老”人员与青少年的互动交流日益紧密。师市关工委副主任赵文燿表示:“未来我们将继续联动兵地资源,让‘五老’力量更好地服务青少年。”